公費COVID-19新病毒株(JN.1)疫苗Q&A

Q1.1 國內目前供應的COVID-19疫苗有哪些種類?

目前國內核准供應接種之COVID-19疫苗為mRNA疫苗。

因應新冠病毒演變,為國人對抗主流病毒株之免疫保護力,自113年10月1日起將提供新病毒株(JN.1)疫苗供國人接種。

廠牌為莫德納台灣股份有限公司。

Q1.2 為何需要持續接種COVID-19疫苗?

因應新冠病毒持續演變,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接種安全有效之COVID-19疫苗,以提升對抗主流病毒株之免疫保護力,且曾確診/感染過、已接種原始株或雙價疫苗等保護力已嚴重不足,建議民眾踴躍接種新病毒株(JN.1)疫苗,降低重症或死亡發生風險。

Q1.3 接種mRNA COVID-19疫苗會改變我的DNA?

否。mRNA疫苗不會以任何方式改變您的DNA或與您的DNA產生交互作用。其作用機轉是教導人體細胞自行產出SARS-CoV-2病毒蛋白質片段(疫苗抗原),進而誘發體內產生免疫反應。疫苗中的mRNA永遠不會進入細胞核(人體DNA存在的地方)。

Q2.2 何時開放接種新病毒株(JN.1)COVID-19疫苗?

自113年10月1日起COVID-19 JN.1疫苗與流感疫苗同步分兩階段開打:

第二階段對象為滿6個月以上民眾(未列在第一階段對象),於113年11月1日開打。

第一階段對象同「113年度流感疫苗接種計畫」(http://at.cdc.gov.tw/GV3J16),於113年10月1日開打。

Q2.3 新病毒株(JN.1)COVID-19疫苗該接種幾劑?

依民眾接種年齡及COVID-19疫苗接種史,原則為滿5歲以上民眾,無論是否曾接種COVID-19疫苗,僅須接種1劑;滿6個月至未滿5歲幼兒未曾接種COVID-19疫苗者須接種2劑,曾接種者則接種1劑。有關接種時程、間隔及劑量請參閱莫德納(Spikevax)JN.1 COVID-19疫苗接種須知(http://at.cdc.gov.tw/R15d1a)。

Q2.7 接種COVID-19疫苗要帶什麼證件?

自113年10月1日起,COVID-19 JN.1疫苗與流感疫苗同步分兩階段開打,兩階段對象所需證件如下:

另自113年10月1日起無需攜帶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黃卡)。

第一階段對象:與「113年度流感疫苗接種計畫」相同,請攜帶健保卡及身分證明文件,其餘所需攜帶證件請參閱「流感疫苗接種計畫工作手冊」第四章接種作業(http://at.cdc.gov.tw/GV3J16)。

第二階段對象:即所有滿6個月以上民眾,請攜帶健保卡及身分證明文件。如為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另須攜帶兒童健康手冊。

Q2.8 在國外已接種過新病毒株(JN.1)COVID-19疫苗,回國後是否可以再接種JN.1疫苗?

依COVID-19 JN.1疫苗接種建議,如為滿5歲以上民眾,僅接種1劑,已在國外接種COVID-19 JN.1疫苗即無需再接種。

如為滿6個月至未滿5歲幼兒未曾接種COVID-19疫苗者須接種2劑,而已於國外接種1劑,可攜國外接種證明或接種紀錄前往就近之衛生所或健康服務中心於全國性預防接種資訊管理系統(NIIS)採取補登,亦視為有效劑次,後續符合接種間隔即可接種第2劑。

Q3.1 COVID-19疫苗可與流感疫苗或肺炎鏈球菌疫苗同時接種?

依據 WHO、美國 CDC 及相關研究報告顯示,同時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和 COVID-19 疫苗是安全的,且可增加疫苗接種率、減少就診次數並提升便利性,降低併發COVID-19及流感重症發生風險,鼓勵民眾可同時接種COVID-19疫苗與流感疫苗。
另COVID-19疫苗為不活化疫苗,COVID-19疫苗可與肺炎鏈球菌疫苗或其他疫苗同時分開於不同手臂接種(同一手臂接種兩種疫苗建議距離至少2.5公分),亦可間隔任何時間接種。

Q3.2 如感染確診COVID-19,在確診後須間隔多久才可接種COVID-19疫苗?

建議確診者可自發病日起或確診日(無症狀感染者)起12週(84天)且無急性症狀後,接種COVID-19疫苗。

Q3.3 哪些人不適合接種COVID-19疫苗(接種禁忌症)?

對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或對於先前接種之COVID-19疫苗發生立即過敏反應者不予接種。

Q3.4 我對雞蛋或牛奶過敏,可以接種COVID-19疫苗嗎?

目前COVID-19疫苗並未含雞蛋或牛奶的成份,故對雞蛋或牛奶過敏者,並非COVID-19疫苗接種禁忌症。接種COVID-19疫苗前,皆須先經醫師評估身體狀況,若為過敏體質,應於接種前告知醫師,由醫師評估是否接種疫苗。

Q3.5 接種COVID-19疫苗前後有什麼注意事項?

接種COVID-19疫苗前,皆須先經醫師評估身體狀況,若為過敏體質,應於接種前告知醫師,由醫師評估是否接種疫苗。

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以避免疾病本身的症狀與疫苗不良反應相互混淆。

為即時處理接種後發生率極低的立即型嚴重過敏反應,接種後應於接種單位或附近稍作休息留觀15分鐘,離開後請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但針對先前曾因接種疫苗或任何注射治療後發生急性過敏反應之民眾,接種後仍請於接種處或附近留觀至少30分鐘。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或凝血功能異常者接種後於注射部位加壓至少2分鐘,並觀察是否仍有出血或血腫情形。

接種後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請您就醫時告知醫師相關症狀、症狀發生時間、疫苗接種時間,以做為診斷參考。

Q3.6 有心臟病史,接種mRNA COVID-19疫苗會增加心肌炎/心包膜炎的風險嗎?

mRNA COVID-19疫苗可以使用在大多數慢性心血管疾病史之患者,包括冠狀動脈疾病、心肌梗塞、穩定性心臟衰竭、心律不整、風濕性心臟病、川崎氏症、大多數先天性心臟病和植入式心臟裝置者。對於這些病患,接種mRNA 疫苗不建議採取額外特別的措施。而目前沒有資料顯示有心血管疾病史接種mRNA疫苗後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癌的風險高於一般人群。

目前仍無證據證實具這些病史的患者,接種mRNA COVID-19疫苗後,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風險會增加,但接種前仍需謹慎評估。這些患者接種疫苗時,應被詳細告知接種疫苗後要注意的症狀,必要時安排在接種疫苗後幾天回診,以篩檢相關的症狀或病徵。對於評估當下心臟仍在發炎者,建議暫緩接種mRNA疫苗,或考慮使用其他疫苗(如蛋白質次單元疫苗)。

有以上心臟疾病史的人接種mRNA COVID-19疫苗前應先諮詢心臟科醫師,以了解接種的最佳時間以及是否建議採取任何其他預防措施。

Q3.9 如果COVID-19疫苗接種的間隔不足,該怎麼辦?

於4天寬限期內:視同有效劑次,無需補接種。

超過4天寬限期:視同無效劑次,需重新接種,並與前 1 劑 COVID-19 疫苗接種間隔至少 28 天。

Q4.2 COVID-19疫苗的保護力可維持多久?需要像流感疫苗一樣每年接種嗎?

COVID-19疫苗的臨床試驗或接種計畫不似常規疫苗實施數十年之久,疫苗的保護力可維持多久需要有更長時間的觀察資料來回答。目前仍不清楚是否需要像流感疫苗一樣每年接種,但會依病毒株演變及疫苗研發進展評估提供新疫苗接種。

Q4.6 COVID-19疫苗會有那些副作用?如出現該怎麼辦?

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接種疫苗後可能有發燒反應(≥38℃),一般約48小時可緩解。

如有持續發燒超過 48 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並告知醫師相關症狀、症狀發生時間、疫苗接種時間,以做為診斷參考。若為疑似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可經由醫療院所或衛生局(所)協助通報至「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VAERS)」。

Q4.9 接種COVID-19 疫苗會導致我感染COVID-19 ?

不會。目前國際間核准使用的COVID-19疫苗成分,是包含具不活性的SARS-CoV-2,故COVID-19疫苗不會導致您感染COVID-19。

接種疫苗可幫助我們免疫系統學會如何辨識和抵抗SARS-CoV-2,過程中有部分人可能會出現發燒症狀,是接種疫苗後可預期的反應之一,並非代表是感染COVID-19的症狀。

Q4.10 接種COVID-19疫苗會導致我SARS-CoV-2 核酸檢測陽性?

目前國際間使用的COVID-19疫苗成分,是包含具不活性的SARS-CoV-2,因此不會導致COVID-19 核酸檢測陽性(不會影響SARS-CoV-2 PCR檢測的結果)。但當您的身體產生疫苗接種後或自然感染後的免疫反應,您的血清抗體檢測將呈現陽性反應,雖可藉由檢測不同免疫蛋白之血清抗體試劑鑑別是來自疫苗注射或自然感染之血清抗體陽性反應,唯標準檢測血清抗體試劑尚未取得且抗體陽性能持續被檢測多久亦未知。

Q5.1 孕婦可否接種COVID-19疫苗?

考量孕婦為COVID-19感染後容易產生嚴重併發症或導致死亡之高風險族群,為保障懷孕婦女及胎兒健康,建議孕婦應接種COVID-19疫苗。
英美目前建議懷孕期間任何階段均可接種,孕婦可與醫師就個人孕期狀況、接種風險效益評估後,選擇合適時間接種的COVID-19疫苗。

Q5.6 哺乳中可以接種COVID-19疫苗嗎?

可以。目前哺乳婦女接種疫苗後,並未出現對餵哺母乳之新生兒/嬰兒有害的影響,接種COVID-19疫苗後,仍可持續哺乳。另母親接種疫苗後產生的抗體會出現在母乳中,可能對新生兒/嬰兒有保護效果,降低新生兒/嬰兒感染COVID-19的機會。